作者:李大奎
秦孝公嬴渠梁继位时,地处西北的秦国还很羸弱,为了重振雄风图强称霸,秦孝公果断启用"徙木立信"的变法牛人商鞅,展开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革新措施。
也就是为了实现"强秦"目的,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领域强力实施严苟的变法。
政治上,废除"封邦建国",实行郡县制,赋能“法官"制度,实行极为严厉的刑罚手段。经济上,颁布《垦草令》,废井田,开阡陌,推行税收统一制度,奖励耕织,允许土地私有,免除产量高的农户承担的徭役。军事上,推行"军功爵"制度。社会上,强化户籍管理,实行严格的连坐之法和告密制度,等等。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弱小的秦国正是坚持不懈的推行长达二十多年的商鞅变法,从而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展开剩余82%然,秦国强盛后,商鞅这位变法牛人却没有得到善终,还被处于车裂之刑,也就是五马分尸的悲催下场。
这是为何?是历史的悲凉,还是信奉法家思想的商鞅罪有应得?
说来话长,还是从商鞅的生平谈起吧。
他原本是公元前390年出生的卫国公族,并不是秦国人,最初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那里担任幕僚,任中庶子一职。
由于魏惠王不信任治国之才的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就把他闲置起来。渴望施展才华的商鞅一听说秦孝公颁布了奋发图强的求贤令,便马不停蹄的投奔秦国。
商鞅先与帝道、王道之术游说秦孝公,秦孝公并不感兴趣,还斥责商鞅是狂妄之辈。
直到商鞅用霸道之术畅谈如何富国强兵时,秦孝公为之振奋,一番酝酿并成功实施《垦草令》后,于公元前356年,正式任命34岁的商鞅任左庶子,实行第一次变法。
迁都咸阳后,继续实行强秦的铁血政策,这就是商鞅号为商君的第二次变法。
通过商鞅主导的两次变法,秦国日益强大,由此迈向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不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促进农业生产,提升了秦国国力;还强化了秦军所向披靡的战斗力,为后来秦国一扫六合夯实了基础。
可以说,商鞅变法是伟大的,其显而易见的成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这是难能可贵的。
然,商鞅变法却是残酷的双刃剑,既让实施改革的秦国走向强盛,又带来难以调和的致命伤。
由于商鞅变法触动了众多阶层的既得利益,兼之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商鞅,为推行变法达到强秦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残酷做法,必然引发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使得不劳而获的贵族集团失去炙手可热的到手权力。连坐告密制度的推行,又让支持变法的普通老百姓陷入提心吊胆的恐慌之中。
刻板的军功爵制度,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士兵和百姓的负担。单纯鼓励农耕的奖励制度,将耕作不力的平民一刀切转为奴隶的严厉惩处之法,严重伤害了百姓对职业的自由选择。
以及商鞅在太子赢驷受贵族鼓动犯法一事的处理上过于草率,只因太子不能施刑,便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公孙贾处以重刑,一个割鼻子,一个脸上刺字。
还有商鞅在处理囚犯时,迷信暴力,可以毫不犹豫的在渭水边斩首七百多人,即便染红了涛涛渭水也不手软。
在商鞅看来,"乱世必用重典",严刑之下,必会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更有利于铁血治国。
殊不知,强秦的目的一时是达到了,但如此剑走偏锋轻罪重罚,营造人人自危的恐怖氛围,并没有带来繁荣的安宁局面,商鞅个人还被视为弑杀成性的酷吏。
不仅百姓怨声载道,痛恨商鞅的秦国太子及贵族集团还不约而同的组成清算商鞅的实力派,一当欣赏庇佑商鞅的秦孝公过世后,便联合起来陷害商鞅。
就在公元前338年,太子赢泗登上帝位称秦惠文王后,他的老师公子虔率先罗织罪名发难于功高震主的商鞅,诬他谋反。
原本韬光养晦的太子赢泗早就对独揽军政大权的商鞅极为不满,兼之他登基后若处死商鞅,可以迅速立威,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于是,秦惠文王当即下令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耿直的商鞅其实是忠臣,怎可能谋反?无奈之下,只好匆忙发动自己的势力反抗,这当然是自不量力的以卵击石。
选择逃亡的商鞅却投宿不成,因他没有出关的凭证,按照他制定的商君之法:店家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要受"连坐"之罪。
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由来。
无处可奈的商鞅只得潜回封邑,最终被秦军击杀,其尸身运回都城咸阳后,还被处以五马分尸的车裂之刑示众。
不解气的秦惠文王又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可怜立下大功的商鞅,就这样在众怒中成了人人喊打的羔羊,连老百姓对他都毫不怜悯。
客观而言,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是功不可没的。
但激进的商鞅太过于急功近利,一味崇尚军国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强硬制定残酷刑罚,无视伤及无辜,还制造恐怖的社会氛围,功高震主之时又不自知,不愿及时调整策略应对危机四伏的局面,也就不可避免的在树敌无数之下败亡,落了个"作法自毙"的悲惨下场。
当然,不能说投奔秦国的商鞅是咎由自取,是罪有应得,真要盖棺定论,应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历史悲剧吧。
商君之法意欲图强的目的本没有错,只是变法措施太急于求成,一些有违自然规律的不人道制度,及有失伦理道德的刻薄狠毒手段,并不科学,也不可取。
虽说一时可以实现预期效果,若不注重时势变化,深陷"四面楚歌"还陶醉在功劳薄上忘乎所以,必然埋下人人得而诛之的祸根。
这是痛定思痛的沉重代价,当鉴!是为记,乙巳年六月二十六日即感于象山脚下。
发布于:四川省配资账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