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许予朋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及社会融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8%,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5.6%。社融方面,截至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
整体来看,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M2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社融数据亮眼
反映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
“观察金融总量不能只看贷款,要更多观察社会融资规模、M2这些更全面的指标。”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指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包含贷款、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股票、非标等广泛的融资渠道,能够更全面刻画金融总量增长的全景,相对而言更具分析价值。
具体来看,7月末社会融资存量规模继续实现稳步增长,环比提升0.1个百分点。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4.79万亿元,同比增长6.8%;企业债券余额为33.39万亿元,同比增长3.8%;政府债券余额为89.99万亿元,同比增长21.9%;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1.94万亿元,同比增长3.2%。上述三项指标对社融形成了有力支撑,而政府债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
剔除季节因素
信贷支持力度依然稳固
受季节等因素影响,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较前期有所放缓。这背后,7月是明显的信贷“小月”。历史上,每年7月制造业、建筑业PMI平均水平分别比6月低1.2个、1.1个百分点。同时,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在业绩考核压力下,倾向于将半年末前后的信贷投放前置到6月完成,也对7月贷款读数带来一定扰动。
“观察贷款数据不能只看当月增量或环比变化,还应从贷款的累计增量、余额增速等维度综合分析。”业内分析人士表示,7月末贷款余额增速仍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反映了一段时间以来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稳固的。
值得关注的是,新发放贷款是一个流量指标。“如果一段时期内,贷款发放量很大,同时回收量也很大,最终从贷款余额增量和增速角度看可能不高,但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也是充分满足的。”上述业内分析人士介绍,从一些发达经济体的实践来看,贷款余额增速到一定阶段后会趋于稳定,但存量贷款滚动续做,贷款发放和回收等流量指标并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均能有效满足。
利率保持低位
企业“获得感”更强
价格方面,当前贷款利率继续保持低位,企业“获得感”更强。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7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为3.2%,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
多家中小制造业企业向记者反映,过去贷款利率最高达到6.5%左右,现在只有过去的一半,这对企业盈亏的影响是很大的。
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是货币信贷条件适宜的重要体现,也反映出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贷款利率已经在低位运行了很长时间,说明信贷资源供给总体是充裕的,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比较高。加上禁止违规手工补息、建立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让利率运行机制更加顺畅,既稳住了银行负债成本,又为银行向企业让利提供了更多空间。“目前很多地区在推行‘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企业融资成本更加透明,有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负担。”上述业内分析人士说。
配资账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