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胜利后,姜子牙负责主持封神,决定将三百六十五路正神的职位分配给各路神仙,而在这个名单中,一个并未立下任何战功的人却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伯邑考,他被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很多人不禁要问,伯邑考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神职呢?他并未参与过任何战斗,甚至并无显赫的立功事迹。这个谜团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深层原因?
伯邑考是文王姬昌的长子,本应继承西岐的国土和王位。可是,由于他父亲姬昌在朝歌遭遇了纣王的逼迫,伯邑考为了救父被纣王杀害。尽管他死得早,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悲情,成为封神世界中的一大遗憾——毕竟,伯邑考原本是有机会避免此劫的。
当时,纣王召文王姬昌入朝,姬昌在启程前进行卜卦,发现此行凶兆重重,可能会有牢狱之灾。姬昌早已了解自己的长子伯邑考是一位孝子,深知一旦自己入狱,伯邑考一定会赴朝拯救自己。为了保护儿子,他同样为伯邑考算了一卦,结果显示伯邑考若入朝也会有性命之忧。于是,姬昌一再叮嘱他,不必前往,而应在西岐待命,耐心等待父亲的归来。
展开剩余71%然而,姬昌的卜卦之术无疑是十分精准的,自己果然被纣王囚禁。但令姬昌意想不到的是,伯邑考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嘱托,而是毫不犹豫地前往朝歌救父,明知风险重重,却仍旧不顾生死,毅然决定救出父亲。
为了说服纣王释放父亲,伯邑考精心准备了一份厚礼——包括西岐三宝(七香车、醒酒毡、白猿猴)以及十名美貌的女子,试图通过这些珍贵的礼物打动纣王的心。果然,纣王被这些礼物所吸引,一度动了释放姬昌的念头。
本来,事情似乎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然而,偏偏就在此时,伯邑考引起了九尾狐妲己的注意。妲己见伯邑考英俊不凡,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企图勾引他成就私事。可伯邑考性格正直,不仅拒绝了妲己的挑逗,还言辞激烈地斥责了她,这一行为令妲己心生愤怒。
妲己的嫉恨如火如荼,出于复仇心态,她将伯邑考诬陷为图谋弑君,直指他为叛徒。纣王一向听信妲己的话,最终在愤怒中残忍地将伯邑考处决。尽管伯邑考为救父亲展现了极大的孝心和勇气,但他的死却是徒劳无功,这个牺牲显然和后来的武王伐纣战无关,甚至与封神之战没有直接关系,缺乏任何相关的战功。
然而,奇怪的是,在武王伐纣胜利后,姜子牙主持封神时,伯邑考却名列其中,而且职位竟是中天北极紫微大帝。许多人纷纷感到困惑:一个没有显赫战功的人,为什么会被封为大帝?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背景足够显赫?
尽管伯邑考是文王姬昌的嫡长子,这样的背景无疑是他被封神的一个原因,但我们也要看到,背景并非是封神的唯一标准。比如纣王,作为伯邑考的君主,掌控着殷商政权,原本也应当有着更加显赫的地位,但最终却仅被封为天喜星。相比之下,伯邑考的封神之职显然显得格外特殊。
那么,伯邑考为何能够成为紫微大帝?答案或许可以从鸿钧老祖的言论中得到启示。在《封神演义》原著的第八十四回中,鸿钧老祖在万仙阵大战后,亲自下界劝解三位弟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并严厉批评通天教主,指出他挑起纷争,阻碍了封神大业。鸿钧老祖说道:“当时只因周家国运将兴,汤数当尽,神仙逢此杀运,故命你三个共立封神榜,以观众仙根行浅深,或仙,或神,各成其品。不意通天弟子轻信门徒,致生事端,虽是劫数难逃,终是你不守清净,自背盟言,不能善为众仙解脱,以致俱遭屠戮,罪诚在你。”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窥见根行的概念,实际上也就是指个人的德行。根行越深的人,天赋和德行也越高,封神的职位自然也会越高。伯邑考虽然没有参与战斗,但他展现出来的孝心与勇气,无疑代表了深厚的德行。即便没有战功,伯邑考仍然符合封大帝的资格,这或许才是他能够被封为紫微大帝的真正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伯邑考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英勇的儿子救父的悲壮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有着深厚德行之人如何获得神明之位的传奇。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账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